中新国际成立于五年前,去年已经在香江联合交易所主板完成了上市。
如今的它,第四厂都已经投入了量产,扩建工作也一直在顺利推进。 所以即使刚刚经历了和岛积电的第三次官司,但在创始人景如章的带领下,仍然在一路追赶。 并如愿坐稳了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商的位置。 而且和岛积电以及英特尔的落后差距,其制程工艺技术也差不多拉进到了两年之内。 因此,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,事实上这几家芯片制造商,基本上还同处于90纳米这一高度的。 差别在于英特尔和岛积电,在65纳米制程工艺上,已经快要实现量产了。 记忆里,岛积电好像就是在明年,也就是2006年的年底,正式完成了这一目标。 也就此拉开了它在芯片代工领域,几乎一家独大的序幕。 而中新国际,却是直到2007年,才跨入这一领域…… 如果抛开其它的不说,其实和岛积电合作,才是杨振当前最合适的选择。 价格低、良品率高,技术也相对更成熟,这都是岛积电的优势。 但是,杨振毕竟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,他过不了自己心底那道坎儿啊,也说服不了自己…… 中新国际的成长,是伴随着一路坎坷和辛酸,才慢慢发展起来的。 这背后,一方面少不了海外势力故意设置的障碍; 另一方面,也是当前的国内形势,还没有认识到芯片制造行业的重要性。 或者说,不是没有认识到,而是暂时还对此无能为力,也无法从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。 只能说,时也命也! 有时候,大环境之下,确实也不是谁就可以轻易改变的…… 而在这种形势下,明目张胆对中新国际全力出手,拼命压制的岛积电,就是最不择手段的那一个。 从最早针对景如章,到三次发起对中新国际的诉讼,真的是用尽了手段。 这其实是和液晶面板行业针对大陆企业同样的模板套路。 宝岛这些人,在这种事情上,几乎是丧心病狂的,其疯狂程度,较之东洋和南韩,都要来的扭曲和病态。 目标也很明确,就是不允许你发展起来。 说白了,这种心理就和“你不能过的比我好”一般无二…… 就拿岛积电和中新国际之间连续数次的官司来说,岛积电为什么要三番五次提起诉讼? 按说中新国际官司输了,钱也赔了,总该高抬贵手了吧? 对不起,那你就是过于天真了,因为那是不可能的。 只要中新国际这边追上来了,岛积电就肯定会旧事重提,再翻旧案。 反正搞不夸你,就不能算完! 记忆里,明年岛积电刚刚量产65纳米,中新国际这边就紧跟着试产了65纳米,并取得了成功。 然后,岛积电就立马发起了第4次诉讼。 这场官司,一打就又是3年。 而且玩得更狠,不但拿到了赔付款,拿下了中新国际的股份,打掉了景如章这个创始人,还把整个中新国际的脊梁骨,都给打断了。 因为这3年的时间里,中新国际为了应付诉讼,再无心全力的投入研发,进而导致整個公司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。 而65纳米制程工艺,也一直拖到2010年,才得以实现量产。 但是那会儿的岛积电呢? 人家都已经开始试产28纳米了,而两者之间的技术代差,已经成了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……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,杨振脸上露出了几分嘲讽。 不止是嘲讽岛积电超出正常商业手段的霸道,也是嘲笑中新国际相当大一部分的短视暗弱和不思进取。 所以中新国际这个坑,属实太复杂了。 他也没兴趣进去掺和一脚。 暂时性的合作当然没问题,毕竟如今还是景如章掌管公司,对于这个把一生都奉献了半导体领域的牛人,杨振很乐意和对方接触一下。 如果有可能的话,他也不介意在对方离开被迫离开中新国际后,把对方的整个团队给拉过来。 像这种有技术有能力又有魄力的大佬,别人不看重,可不代表杨振不重视。 所以,宝岛的液晶面板行业他要打服,而岛积电,当然也是他的目标…… 当然了,在委托中新国际代工的同时,借助对方之手,抢在岛积电前面,顺手薅几项岛积电的专利技术,那自然也就很合理了。 要知道,铜互连和低k介质所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制程工艺,所涉及的技术专利